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。今此座中無有異類。純一生補處。今當說識想受。無識無想無受。是時菩薩云何說識想受。
於是菩薩分別說識想受。識非想非受。受非識非想。想非受非識。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受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非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非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非受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
云何識非過去未來現在。於是菩薩入無閡定。化受識眾生。從有住地至無住地。此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
復次菩薩摩訶薩化想眾生。從住地至無住地。菩薩化受眾生。從住地至無住地。
爾時尊者大迦葉即從坐起偏露右臂。右膝著地前白佛言。世尊。意心識受想。有何差別。
佛告迦葉。知身即知差別。為眾生故。從足至頭支節各各別名。如樹喻經說。根皮莖節枝葉故名為樹。心意識受想亦復如是。
大迦葉白佛言。想是外法。受是內法。云何為一。
佛告大迦葉。想從外來從內出也。
迦葉白佛言。想從外來。何以故知。若外無形。內想何由得生。若外物不害。內何由知痛。
佛告迦葉。此事不然。何以故。此識非外非內非兩中間。識住處非識住處。外想外受。即是內法非外法也。菩薩摩訶薩信解甚深。內外中間法。乃能解了識所住處。此是眾生此非眾生。乃至有無法非此非彼。便入無礙獨步三昧。
迦葉白佛言。今聞說法增益狐疑。何以故。如佛所說。想亦是受。受亦是想。識法分別識亦是想。亦是受想。想自空受。受自空識。識自空想。空非識空。識空非受空。受空非想空。如樹喻者是事不然。
佛告迦葉。我當與汝說喻。智者以喻得解。往昔有王。王名特異。王有四子。一名喜悅。二名長壽。三名百歲。四名無畏。彼長壽子。不滿月數即便命終。喜悅子者。身生瘡痍見者惡賤。父母厭患常無歡心。百歲子者。不滿百日復取命終。無畏子者。唇騫鼻嵃反齒橫牙。人見恐畏。此亦如是想受識。無若干差別。
佛告迦葉。吾今與汝說識想受一一分別。過去九十一劫有王名智慧。專行十善以法治化。無有煩惱察眾生意行。知彼眾生所念不同。即遣侍臣案行國界。諸有盲人盡仰來集宮庭。臣受王教。即出巡行國界。得五百盲人將詣庭內。王復以五百白象羅列殿前。一一令諸盲人自在捉象。是時盲人。或捉象鼻。或捉象耳。或捉象頭。或捉象腳。或捉象腹。或捉象尾。
王問諸盲人曰。象何所像類。
盲人答白。捉鼻者言如角。捉頭者言如甕。捉耳者言如簸箕。捉腹者言如簞捉腳者言如柱。捉尾者言如橛。
時傍觀有目之士。笑彼盲者不得象具相。盲人屏處自共論說。各言已是而共諍競。此眾生類亦復如是。識想受法各各不同。
佛告迦葉。猶如有人設百味食。粳米豆麥大小麻子。當其所得得粳米者。不知有餘豆麥之屬。迦葉此亦如是。識想受法各各不同。觀諸法性無異無別。
爾時世尊即與迦葉而說頌曰。
見額知有頭 視煙知有火 覩雲知有雨 觀行知體性 空雨無兩足 水影不可捉
言議盡法師 結使盡涅槃 想盡在無想 受滅亦無受 識滅無有識 梵行無上道
吾從無數劫 常為識所惑 今世及後世 不遇安樂處 我今現在胎 分別諸法相
不見想受名 況當有識法
爾時世尊說此偈時。五百比丘得不起法忍。有千眾生心樂空行。於無餘涅槃界心得自在。
於是菩薩分別說識想受。識非想非受。受非識非想。想非受非識。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受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非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非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非受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
云何識非過去未來現在。於是菩薩入無閡定。化受識眾生。從有住地至無住地。此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
復次菩薩摩訶薩化想眾生。從住地至無住地。菩薩化受眾生。從住地至無住地。
爾時尊者大迦葉即從坐起偏露右臂。右膝著地前白佛言。世尊。意心識受想。有何差別。
佛告迦葉。知身即知差別。為眾生故。從足至頭支節各各別名。如樹喻經說。根皮莖節枝葉故名為樹。心意識受想亦復如是。
大迦葉白佛言。想是外法。受是內法。云何為一。
佛告大迦葉。想從外來從內出也。
迦葉白佛言。想從外來。何以故知。若外無形。內想何由得生。若外物不害。內何由知痛。
佛告迦葉。此事不然。何以故。此識非外非內非兩中間。識住處非識住處。外想外受。即是內法非外法也。菩薩摩訶薩信解甚深。內外中間法。乃能解了識所住處。此是眾生此非眾生。乃至有無法非此非彼。便入無礙獨步三昧。
迦葉白佛言。今聞說法增益狐疑。何以故。如佛所說。想亦是受。受亦是想。識法分別識亦是想。亦是受想。想自空受。受自空識。識自空想。空非識空。識空非受空。受空非想空。如樹喻者是事不然。
佛告迦葉。我當與汝說喻。智者以喻得解。往昔有王。王名特異。王有四子。一名喜悅。二名長壽。三名百歲。四名無畏。彼長壽子。不滿月數即便命終。喜悅子者。身生瘡痍見者惡賤。父母厭患常無歡心。百歲子者。不滿百日復取命終。無畏子者。唇騫鼻嵃反齒橫牙。人見恐畏。此亦如是想受識。無若干差別。
佛告迦葉。吾今與汝說識想受一一分別。過去九十一劫有王名智慧。專行十善以法治化。無有煩惱察眾生意行。知彼眾生所念不同。即遣侍臣案行國界。諸有盲人盡仰來集宮庭。臣受王教。即出巡行國界。得五百盲人將詣庭內。王復以五百白象羅列殿前。一一令諸盲人自在捉象。是時盲人。或捉象鼻。或捉象耳。或捉象頭。或捉象腳。或捉象腹。或捉象尾。
王問諸盲人曰。象何所像類。
盲人答白。捉鼻者言如角。捉頭者言如甕。捉耳者言如簸箕。捉腹者言如簞捉腳者言如柱。捉尾者言如橛。
時傍觀有目之士。笑彼盲者不得象具相。盲人屏處自共論說。各言已是而共諍競。此眾生類亦復如是。識想受法各各不同。
佛告迦葉。猶如有人設百味食。粳米豆麥大小麻子。當其所得得粳米者。不知有餘豆麥之屬。迦葉此亦如是。識想受法各各不同。觀諸法性無異無別。
爾時世尊即與迦葉而說頌曰。
見額知有頭 視煙知有火 覩雲知有雨 觀行知體性 空雨無兩足 水影不可捉
言議盡法師 結使盡涅槃 想盡在無想 受滅亦無受 識滅無有識 梵行無上道
吾從無數劫 常為識所惑 今世及後世 不遇安樂處 我今現在胎 分別諸法相
不見想受名 況當有識法
爾時世尊說此偈時。五百比丘得不起法忍。有千眾生心樂空行。於無餘涅槃界心得自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